《经济观察报·观察家》专栏--近代的财与兵--开栏小语

开栏小语:近代财与兵--刘刚 李冬君
中国传统政治,所有政治问题,最后都被归为财政问题。
中国传统权力,一切行政权力,究其来源,皆出于兵权。
因此,中国传统所谓“政权”,到头来,只是财权与兵权。
近代化的中国政权,丢了天朝上国的行头,没了道德文章的嘴脸,终于露出了权力本质的两颗门牙:财权和兵权。以财养兵,以兵劫财,成了政权运营的底线。
可怜中国近代政治,就在财与兵的底线上开展。不是还有更...
开栏小语:近代财与兵--刘刚 李冬君
中国传统政治,所有政治问题,最后都被归为财政问题。
中国传统权力,一切行政权力,究其来源,皆出于兵权。
因此,中国传统所谓“政权”,到头来,只是财权与兵权。
近代化的中国政权,丢了天朝上国的行头,没了道德文章的嘴脸,终于露出了权力本质的两颗门牙:财权和兵权。以财养兵,以兵劫财,成了政权运营的底线。
可怜中国近代政治,就在财与兵的底线上开展。不是还有更...
冬天的俳句
冬天是对死的凝视和对生的发呆。
日本安土桃山末期流行“闲寂美”,流风遗韵至江户,以俳句诗人芭蕉为代表,俳句里的“闲寂美”尤盛。
芭蕉在《笈之小文》中提到,行走在那个时代艺术巅峰的几位大家:西行的和歌,宗祗的连歌,雪舟的绘画,利休的茶道,不同的艺术,含有相同的“闲寂”之心,冬天更是闲寂的好时候。
冬天的俳句,不能没有雪,但俳圣芭蕉关注的,却是咸鱼。
“鱼店里,成家鲫,...
看透死亡武士道
江户末期,有一位武士叫山本常朝,写了一本《叶隐闻书》,讲日本古典武士道。
武士的本分,就是武士道。武士者,必须一生悬命于此。武士道的真谛,就是看透死亡,于生死两难之际立断,首先择死。
通常说的“离开目标的死,是毫无意义的死”,那是“上方风”——京都武士的习气,生死之际,要掂量掂量,算计算计。
离开目标而偷生,那厮就是窝囊废。离开目标而死,或许死的不值,但不可耻,对...
中国人的饭桌
中国人,以食为天,天无所不包,连政治也包容到吃文化里了。周公说,天听自我民听,天视自我民视,民的地位便上天了。民以食为天,政治就必须关心百姓的饭桌。
弟子问政,孔子回答:足食、足兵。食为第一要。孟子劝梁惠王,民有饥色,野有饿殍,就不是一个王道国家,百亩之田,勿夺农时,数口之家就有饭吃了。看来,让民吃饱,保证生命一个基本的自然状态,是王道在百姓胃里安稳乾坤,是饭桌上的政治。
唐以前...
兼并思想的王者
刘刚 李冬君
这是战国时代,与《史记·秦本纪》里那些列祖列宗相比,嬴政似乎更象是吕不韦的传人。不管他的血缘遗传来自哪里,他的文化慧根一定来自吕不韦。
他是吕不韦的儿子吗?郭沫若认为,那是汉初吕后为了篡汉造的谣言,如果嬴政为吕不韦子,那秦便是吕家天下,吕氏篡汉,便是物归原主了。
不过,嬴政作为王者和思想者,终究是他吕不韦一手造就的。他本是个商人,把王权当作一单生意来做,他成...
《观察者网》
8月9日,《新京报》刊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冬君的文章《一只自由主义的猴子》。文中,李冬君熟练地运用奥地利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书名,深谙诸多自由主义学者的名人名言,为人们解读中国古典名著《西游记》的文化价值。
李冬君表示,“西天取经”的孙悟空是一只“被契约约束而且以内在性道德自律的自觉化的猴子”。李冬君不仅聊哈耶克的书名,还借用了康德的“名人名言”:“那个束缚他的紧箍,有如契...
一只自由主义的猴子
李冬君
《西游记》的文学价值,不用我们来说,说到《西游记》的文化价值,我认为最有价值的,恐怕还就是那只自由主义的猴子,当然还有一头实用主义的猪。
中国的王权主义,本来为那只生而自由的猴子安排了一条通往奴役之路,那猴子似乎也别无选择的走上了这条路,虽然在这条路上,由于猴子的自由天性而反反复复,但他还是在紧箍咒的作用下走完了这条路。起初,读者还以为那就是他的归宿,是自由主...
美少年的速度
飞,是汉人对速度的想象。汉人飞速的余热,似乎依旧滚烫着历史的空气,掠过唐朝,温暖了边塞诗人的灵感。王昌龄脱口而出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叫胡马度阴山”。公元前129年汉军对匈奴发起总攻,卫青、公孙敖等三路大军均告捷,唯骁骑将军李广受伤,为匈奴生擒。逃亡也要兵法,他佯死,斜睨,见机,纵身一跃夺马逃回,令匈奴人惊呼为“飞将军”。
当时,还有一位飞将美少年横空出世,他就是霍去病。他...
学校是什么
李冬君
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精神结构,这种说法就像给哲学穿上了西装革履;哲学是一个专门学科,这种认识,直接就把哲学从包罗万象的知识神殿,变成了一箱子的文明卡片和一部人类精神的引得。
古希腊人对于“哲学”的理解则要生动得多——“热爱知识”,它充满了一种神性的智慧,洋溢着一种理性的激情,喷发出一种突破性的精神力量,它的摇篮在学校。
“学校”,在古希腊语中意味着“闲暇”。古...
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对迈锡尼文明反思中觉醒的,这一觉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。城邦建筑一改以往王城建制,以广场取代王宫作为城邦标志性建筑,表明城邦缔造者们已将公民的公共生活置于王 权的需要之上;以神庙取代王室作为城邦的精神性标志,表明公民的公共精神已从王权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。城市一旦以公众集会广场为中心,它就已经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“城邦”了。
古典时期的城邦无疑是自我意识与自...
歌舞伎里的悲剧
李冬君
东方民族中,只有日本,与古希腊相似。
这不仅是因为《古事记》里的神话故事,与古希腊神话相似,还因为戏曲里的悲剧意识,与古希腊悲剧相似。日本精神里,也有反骨的狄奥尼索斯。
两个民族都趋于美,却表现了不同的形式,处在不同的层次。
古希腊的美是均衡的,与理性高度一致,然而也有狄奥尼索斯这种突破均衡的伟力,造就了悲剧,使理性退回到它原始的命运里,在文明的原点上,展示了崇高之美...
原题:走出中国样式
李冬君
工艺上,樱花作为装饰纹样登场,比文学更迟些。
尤其在染织方面,纹样活动,始于飞鸟(公元538-710年)、奈良(公元710-794年)时代。
当时,文化向中国一边倒,染织技术和纹样,都追求中国样式,把中国纹样,原封不动地拿来使用,而日本人自发的感性特征,却消失了。
那时的饰物上,常有鸟啄花的图样,读作“花食鸟”,不仅花被想象、理想化了,而且鸟亦如此,都形似长尾鸟和鹦鹉,在...
原题:感哀的花之眼
李冬君
对于日本人来说,人是什么?这个答案是不能写的。花也同样,观花之眼十人十色,非常有趣。但也有一致的,那就是日本人齐举感哀之目,眺望花朵。
感哀甚者,难免残酷,残酷之美,是日本文化的特色。
日本人观花,情色皆美,然而内心焦虑,独缺“悠然”,比不得陶渊明“悠然见南山”的采菊的闲适。
日本民族,内心紧张,即使面对花,也不能完全释放。日本国土,四面环海,茫无际涯,岛国像落花...
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何以才能啮指痛心
我得先承认,我是看了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后才知道什么是啮指痛心的。
我想我也有必要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:
中国古贤人曾子年少的时候,家境贫寒,所以常常要到山里打柴为济生活。有一天,曾子出去打柴的时候,家里正好来了客人,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么办,便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。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忽然觉得心疼,知道是自己的母亲在呼唤自己,便背着柴迅速...
周人的东征和南伐
别墨
商在盘庚迁殷以前居奄地,那奄地,就在今之山东曲阜。
迁殷以前,商人不停地迁徙,在奄地与殷地之间,迁来迁去。周人搞定了殷地,自然不会放过奄地,那奄地,便是殷商的根据地。派谁去?当然是周公最合适。周初封建,就把殷商老家奄地做了周公的封地,还把就近的“商以前故国”营丘做了姜太公的封地。
武王克商二年,天下未宁而崩,周公摄政,兄弟相争,武庚叛乱。不得已,周...
日本趣味
――从梅花到樱花
李冬君
日本民族精神,以花为喻体,无常的美感里,便常有物哀之心。樱花,开在日本,日本人以物哀心,咏叹樱花,感悟花的命意。
日本之樱,乃观赏之花,脱离了功利羁绊,纯然审美的意味,便从心底自然地流出来。樱花素朴,那随便种植,自由开放的山野之彩,在天地之间,放肆的铺开……
樱花有意义,成为国粹,那是后来的事。
当樱花从山...
庄子与第欧根尼
李冬君
有人将庄子与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相比。
两人同时,一个在东方,一个在西方,一个喜好在河边钓钓鱼,一个喜欢在街上晒晒太阳,在同一个天空下玩耍。
两千年前,第欧根尼在科林斯城的一条街道上,邂逅了亚历山大,那时,他躺在木桶里晒太阳,无视这位希腊化世界之王。王自报家门:我是亚历山大。他躺着回答:野狗第欧根尼。
帝问:我 能为先生效劳吗?他说:不要...
让人民先富起来
李冬君
孟子在宋国呆了两年,称宋王偃为仁义之君。
而《史记》却说宋王偃是暴君,这便是成王败寇的史观。
孟子在宋行王道,期望宋君成为王道之王,故称宋君偃为“宋王”。行了王道,就可以称王,宋君偃果然称王,结果成了败寇。
齐灭“桀宋”,是在孟子去世以后,所以,孟子有所不知。灭了“桀宋”的齐,也成了“桀齐”,差点就被六国灭了。
孟子常说,先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