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何以才能啮指痛心

 

 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何以才能啮指痛心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何以才能啮指痛心



 

我得先承认,我是看了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后才知道什么是啮指痛心的。

我想我也有必要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:

中国古贤人曾子年少的时候,家境贫寒,所以常常要到山里打柴为济生活。有一天,曾子出去打柴的时候,家里正好来了客人,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么办,便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。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忽然觉得心疼,知道是自己的母亲在呼唤自己,便背着柴迅速回到家中。到了家门口,曾子急忙给母亲跪下,并问母亲出了什么事情。母亲对曾子说,家里来了客人,我年老体弱,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寻得你来,只好咬破手指,盼你回来。曾子急忙爬起来,进得屋一看,果然是家里来了客人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,若是孝道做足,必能母子连心,形如一人。

我很羞愧,我是没有过这种感受的,甚至我常常会误会父母的意思。即使我现在已经成人好些年了,依然不能正确领悟父母的意思,更别说什么啮指痛心了。

说起这个来,我想我应该比不上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里的孩子们,更别说比得上博学多才的先生,就更不用提古贤人曾子了。实际上,对我们这辈人来讲,能做到完全听懂父母的话的人,又能有几个?

当父母告诉我们,为人要和善,千万不能与人交恶。处事要圆润自然,不能让人抓住把柄的时候,我们还埋怨父母管得太宽,根本就把我们当成是小孩子,甚至责备他们唠叨,一句不耐烦的话,便堵住了他们的嘴。这常常会让父母们闭上了嘴,却也寒着了心。虽然父母不会真正与儿女做计较,可是他们还是会在下一次的时候,变得小心翼翼,不再多语。久而久之,我们与父母间的关系便变得越来越淡,越来越不知道说什么好。最终,我们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,甚至只通过电话来交流,却不懂得见面血脉情。

看过了《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》后,我才明白,我们做儿女的,其实一定要真正了解到父母的内心世界,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代表的意义,知道他们讲话的真正含义,知道他们某种特定的行为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,才能够做到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,真正地关心他们的所想所需。实际上,我想说的就是,在与父母的相处中,我们要懂得,静听,勤观,细思,慎虑,才可以真正了解我们的父母,从他们一个细微的动作中,看出他们的意图和目的。这样,可能一个眼神,我们就能领会,父母想做什么。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孝入父母心,孝渗父母身的境界了。

实际上,对于我们来讲,可能真的做不到啮指痛心的程度,可是作为现代人来讲,我们需要往这个方向发展。我们是新一代的新社会的弄潮儿,自然可以懂得孝道的同时,悟得孝道的真谛。

对于此,父母可能并不如我上面讲到的,要我们做到如此细微细致,如此察他们的言,观他们的色。而他们唯一想要的就是与我们正常的交流,心平气和的交流。试问广大的年轻同胞们,你们有几个能做到与父母的交流时,能心平气和,顺气顺语的?既然我们都无法做到啮指痛心的程度,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呢?

反过来,我想要说的是,父母对我们的了解远大于我们对父母的了解,当我们脸有不快,父母便可知我们有何难事,常常会从侧面来开导我们,让我们开朗并变得积极阳光起来。父母年龄大了,尝能做到如此,我们精力充沛,又年轻活跃,为什么不能做到类似于啮指痛心的程度呢?哪怕当看到父母不开心,我们能关心地讲几句安慰的话,静静地拉住他们的手,给他们力量,也远比我们什么话也没讲,什么事也不做来得强很多。

实际上,对于父母来讲,我们做儿女的,要做的永远不够。多年来父母的养育之恩,我们永远也还不完。不要与父母讲,什么公平与不公平,对父母来说,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永远大于回报。而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永远大于我们给予的。

良心在呼唤我们,道德在鞭策我们,他们高声地告诉我们,让我们对父母的孝道,让我们对父母的爱,深化至啮指痛心的程度,让我们对他们的爱,细致入微,分分秒秒,时时刻刻。

 

作者:冰花花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冬君

李冬君

1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学者,任教南开。著《文化的江山》《通往立宪之路》《落花一瞬》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