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有人说,孔子是国际化的,他周游列国就证明了这一点。他所到的国家,都是周初分封建制的中国化领域,“吾从周”既是他的价值取向,也是他的行动路线。

历史,是文化对人类活动所作的选择和记录,不是一切人类活动都能载入历史的,要有选择,“吾从周”就是一种选择。

在《春秋》里,孔子开始编年,编年是将时间化作历史。用史的眼光来看时间,是一种很高的智慧。古希腊文化用哲学来把握时间,时间被抽象化了;而在印度文化中,时间仿佛在轮回里消失了。

只有在历史中,时间才是具体的,才与人相关联,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能转化为历史,能转化为历史的,除了价值取向,还要有材料和证据。孔子虽然“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”,但他写史的时候,还是要从《鲁春秋》开始,他对时间所作的选择,就是基于材料和证据,在这方面,司马迁放松了自己。

时间以外,还有空间选择问题。不是所有的空间存在都能进入历史的范畴,要用一种文明的标准对空间存在做检验,对孔子而言,他的历史空间就是中国,而历史就是使空间存在中国化的时间序列,此外皆非历史。因此,当时能进入他历史视野的国家,都是按周礼封建的中国化诸国,而非周礼以外的蛮戎夷狄。他虽然以鲁国旧史为据,但他所关心的却是当时的中国问题。因此,《春秋》不是鲁国史,而是中国史,是孔子的世界史。孔子的世界,是中国化的世界,在黄河流域,是黄河边的中国。

当他从鲁国出走时,是一个持不同政见者,怀有一种世界性的理想,他的文化视野里没有乡愁,于是,他的思想越过黄河边的中国,却意外发现了两个“新中国”,一是西戎秦,一是南蛮楚,崛起了。

秦虽西戎,自居周地以来,便中国化了,孔子很欣赏。对于南蛮楚,他有些看不懂,虽然受了中国的影响,它的文化不像秦那么质朴。他决定去洛阳拜访老子,他发现,老子虽然不喜欢周礼那一套,但礼数却比他熟悉。他向老子问礼,问得很具体,就连出丧事时逢着日食该如何行礼都问了,老子一一作答。

他由衷敬佩,说老子犹龙,就是强调老子已经中国化了。他这样看老子,不看出身,不看地域,而是看文化,就是超出五服之地缘政治限制,用了文化的观点。

中国的本质,不在地域,而在礼义,中国人的标志,就是懂礼。老子那么懂礼,当然就是中国人了。这在当时,无疑是新观点,是文化中国的观点,是孔子的文化视野。

孔子之时,正是中国两河流域的一体化进程中,卷入其中的国家,有一百五十之多,包括了戎狄和蛮夷。这个世界,以周初分封的黄河边的中国为主体,有了楚国加入,就包括了长江流域。

这一历史进程,反映在《春秋》里,有七十个国家,而作为蛮夷的楚国,居然出现了143次,可见孔子对楚的重视。

孔子的道很大,没有一国能放下,可他并没有“乘桴浮于海”,因为他发现了新世界,那就是在辽阔的两河流域里形成的新世界,这便是他的文化视野。

《新京报》2013年6月25日

《新京报》专栏--文化好东西--孔子的文化视野
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冬君

李冬君

1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学者,任教南开。著《文化的江山》《通往立宪之路》《落花一瞬》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