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       锦绣国力

锦绣国力

        李冬君

春秋时期,南蛮之地出了一位锦绣人物,他像先知一样,在对周文化充分缅怀以后,预言了战国时代的到来——田氏代齐、三家分晋。他就是吴公子季札,来自太湖边上的吴国。

那时新生代,除了对无常带来的机遇感兴趣外,还有谁会关注礼?季札来到中原,拜会的都是实力派政界名流,他不知新生代孔子,却在关注他。

季札从齐国返回,归途,长子去世了,要举行葬礼。孔子前去观看了葬礼的整个过程,然后说道:延陵季子,是熟悉周礼的人。延陵,是季子的居住地,古人常以居住地为名号。这事记载在《礼记·檀弓》里。

葬毕,季子大号三声,说:“骨肉复归于土,命也!若魂气则无不之也,无不之也。”说完,就走了。骨肉归于土啊,而灵魂哪里都能去!

这种灵肉二分意识,孔子以前就出现了。我们只关注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,却不曾注意孔子观季子行葬礼所具有的思想史上的意义。因为,周礼的根本,就是以仪安顿肉体,以义安顿灵魂。

本次,延陵季子中原行,使吴国在文化上先声夺人,不仅季子本人的学养令中原人士叹服,而且他还向中原各国,展示了吴国的生产技术。

当时,最能代表先进生产水平的,一是青铜技术,一是丝绸技术。

虽然吴的青铜技术很高,有吴王金戈为证,但季子向中原各国展示的却是丝绸技术,他带去的白锦赤尾丝织缟带礼品,令中原人士赞叹不已。

在郑国,他赠给子产的就是这种丝织缟带,子产回赠给他的是郑国产的纻。缟为白色绢带,纻是麻布,“吴地贵缟,郑地贵纻”,都是一时珍品。

晋国大夫叔向来吴国时,吴王曾以好几百人穿锦绣之衣为他送行,以此来显示吴国高度的文雅和充足的财力。当这些五彩缤纷的锦绣,迤逦而行,广示于人时,其轻柔而高贵的品质,便化解了杀气,有化干戈为玉帛之意。

吴与晋争霸,吴王金戈所指,炫耀武力,又以锦绣迤逦,表明其玉帛之意。当时,一国拥有丝绸多少,可以作为考察该国财力的指标。

美也是国之利器,具有战略意义。锦绣之美,不是丝织品的附加值,而是它的文化值。美术加技术,造就了丝织物,美是它灵魂,技术是骨肉。

同一时期,为了丝绸,西方人不惜代价,不远万里,来东方寻觅。

据说,地中海的阳光和空气,使本来就透明的丝绸,更能曲尽其妙,那若有若无的线条,被纯净的光线,赋予了神的气息,洒落巴特侬神庙。命运女神将它披在身上,使坚硬的大理石飘柔,变成了丝绸。

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,在《历史》一书中,谈起与东方的丝绸贸易,说斯基台人绕里海、咸海北行,越中亚,进入天山以北、阿尔泰以南开展丝绸贸易。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,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丝绸的残片,几缕残丝,可依稀想它当年白如春雪、艳若桃花之美。

古希腊称“丝”为“赛里斯”,也许就出自太湖流域,可不知要经过多少个中间环节,才能到希腊人的手里,当时秦霸西戎,控制了对西域的贸易,以至于西方人只知有秦,甚至称中国为秦,而不知有中原诸国,更不用说江淮及太湖流域。

从春秋开始,也许更早,有人说周穆王西游时,就带去了丝绸。胡人重锦绣,用宝马来换丝绸,汉初,锦绣换来西域战马,增强了汉人国力。打败匈奴,靠的是马力,可马力都是用锦绣换来的。

太湖边上的吴国,早就懂得用锦绣来扩充国力,表现国力。

锦绣之于人,首先是美,其次是舒适,超越了寒者衣的底线,难免奢侈。但它自有其文化意义,美是创造力的源泉,自信心的表现,是一国之魂。吴国以锦绣之美,造就锦绣江山。

《财智生活》专栏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冬君

李冬君

141篇文章 6年前更新

学者,任教南开。著《文化的江山》《通往立宪之路》《落花一瞬》。

文章